国家高新区成高质量发展尖兵
从1988年5月10日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正式成立,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69个国家高新区。3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一直是改革探索的急先锋和试验田,它们先行先试,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制度,营造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开辟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十分关心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 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这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2021年,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占2021年全国GDP的13.4%;国家高新区的劳动生产率为36.6万元/人,是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近三倍。”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介绍。 国家高新区是技术创新的高地。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第一根光纤、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等高科技产品,均诞生于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也占到全国的一半;国家高新区每万人从业人员拥有的发明专利为421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2倍。无论从研发投入规模看,还是从发明专利产出看,国家高新区都是名副其实的创新高地,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高端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源头技术支撑。 国家高新区是人才创新的高地。目前,国家高新区集聚了超过2300万从业者,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供给。 国家高新区是企业创新的高地。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共11.5万家,约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营收分别占该领域全国高企营收的64.2%、41.5%、44.3%。全国37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中,国家高新区培育的企业占比达67.1%。 国家高新区是产业创新的高地。国家高新区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自主可控为目标,围绕重点产业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不断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拥有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企业9万家,占高新区入统企业总数的50%以上;从业人员超1000万人,约占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5%。 |
上一篇:外贸之“稳”折射中国经济之“韧”
下一篇:“米袋子”“菜篮子”供给充裕
关注排行
热门文章
江苏营、重庆营、福建营、四川营、广西营、甘肃营、湖南营……3月30日以来,2022“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营相继开营。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