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应急

当前位置:首页 > 应急

最高法发布10件药品安全典型案例 提醒消费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疫苗

时间:2022-05-17 21:25:15 来源:网络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28日)发布10件涉药品安全的刑事、行政和民事典型案例。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生产、销售、提供假药罪,生产、销售、提供劣药罪以及妨害药品管理罪一审刑事案件2.7万余件,判决人数3.6万余人,还对大量涉药品安全犯罪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相关罪名定罪处罚,有效震慑打击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同时审结大量涉假药、劣药等行政、民事案件,有效维护药品经营管理秩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灌装生理盐水假冒九价疫苗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法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不断适应新时代药品安全法治保障的新需要,为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最高人民法院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建立健全药品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参与药品安全社会综合治理,形成药品安全法治保障的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加强药品安全全过程监管。

在牛某某等生产、销售假药案中,2018年上半年,牛某某在得知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以下简称九价疫苗)畅销之后,购买针管、针头等物品4万余套,订制假冒九价疫苗所需的包装盒等物品共计4.1万余套。牛某某与张某某在山东省单县利用针管内灌装生理盐水的方式生产假冒九价疫苗,共生产假冒九价疫苗2.3万支。两人通过多个医美类微信群等渠道,销售假冒九价疫苗9004支,销售金额达120余万元。

经江苏省苏州市药品检验检测研究中心检验,抽样送检的假冒九价疫苗内,所含液体成分与生理盐水基本一致。

法院认为,被告人以针管灌装生理盐水的方式生产、销售假冒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以非药品冒充药品”的情形,应认定为假药。被告人牛某某、张某某共同生产、销售假疫苗的行为均已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牛某某、张某某生产、销售金额达120余万元,具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生产、销售的假药属于注射剂疫苗,应当酌情从重处罚。

法院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判处被告人牛某某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50万元;判处被告人张某某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

此类犯罪不仅使消费者支付高价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免疫效果,部分消费者还因此错过了最佳接种年龄和时机,社会危害严重,应依法严惩。法院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疫苗,以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关注排行

热门文章

华裔青少年,线上中华文化课开讲了(侨界关注)

江苏营、重庆营、福建营、四川营、广西营、甘肃营、湖南营……3月30日以来,2022“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营相继开营。该活动

本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hyxs202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版权所有:第一关注法治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3000000号